天府新視界 2025-10-24 20:36:28
近日,一篇題為《莫把“沒辦法”當避事牌》的文章在網上熱傳,文中提到,面對改革發展中的硬骨頭、服務群眾時的撓頭事,個別干部以“沒辦法”搪塞推諉,將客觀困難當作不作為的“擋箭牌”、把能力短板當作辦不到的“護身符”。
網友們紛紛表示,這句“沒辦法”在職場江湖里,還有幾個“兄弟版本”——當跨部門協作卡在流程罅隙里,當客戶需求撞上職責邊界墻,有人習慣性將“我不行”“我不懂”“不歸我管”當作盾牌,擋了事兒,也擋了信任和機會。

為什么有人會常把“不”字掛在嘴邊?這背后,也許不是單純的故意推諉或者不負責任,抽絲剝繭,有個人的無奈,也有組織的慣性。
能力的不自信,讓“說不”成為擋箭牌。如果一開始就選擇拒絕,似乎比“做而未成”看起來體面,這種自我保護機制的形成,源于我們對失敗的過度恐懼。
害怕擔責,于是退而求安全。“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潛在顧慮,和不自信相結合,于是發酵成明哲保身的生存策略,在這種“避責主義”的邏輯下,對棘手問題能躲就躲、對創新工作能推就推,用“戰術性后退”讓自己待在安全區、舒適區。
職責墻的壁壘。很多人未必缺乏熱血,但如果主動攬事,換來的卻是“誰讓你多管閑事”的潑冷水,在這樣的部門文化導向下,“邊界意識”便壓倒了“補位意識”,干事的熱情也就漸漸被消磨了。即使是舉手之勞,也三思而后行,擔心“管事”變成“多管閑事”。

在某些場景里,“說不”,是邊界感的構建。但在原本應該協作的場景里,這卻是信任感的坍塌。
“說不”,讓能力停滯。“紙上得來終覺淺”,很多技能的落地,本質上是“在做中學”的過程,只有在解決具體問題的實踐中,知識才會從書本上的文字,內化為潛移默化的真本事。隨口說出“不行”的托辭,可千萬別變成“我不行”的自我預言。
“說不”,讓合作者失望。這種失望是雙重的,既有所托之事沒能辦成的失望,更有信任的情感鏈接被切斷的失望。因為合作伙伴來尋求幫助,心里是懷著期待和信任的,期待我們和風般回應,期待“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說不”說得倒是輕飄飄,但要修復因失望造成的裂痕,卻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
“說不”,讓發展打折。許多創新探索源于對現實問題的回應與突破,如果習慣用“說不”規避風險,長此以往,那些原本可作為試點的機遇、可優化流程的嘗試、可改善體驗的創見,都會在緩慢的發展中大打折扣。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說不”,相當于機會準備叩門時,你先親手熄滅了迎接它的那盞燈,說“好走不送”。

從“不”到“行”,不只是簡單地把“不行”從言語中去除,這背后,是從“邊界意識”到“補位意識”的覺醒,也是從“能力恐慌”到“本領自信”的蛻變。
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這種思維,本質上是畫地為牢、各自為政的舊模式,職場人要敢于擔當、勇于跨界,這既能推動工作,也是自我發展的開拓。更重要的是,要打破自身的“思維閉環”,打破部門墻、單位墻,有闖勁,也有試錯的智慧。
把“我不行”,換成“我試試”。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不多闖闖,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強。“試”是一種積極的探索,是走出舒適區的勇氣,是寶貴的成長型思維。“嘗試—反思—改進”,在這樣螺旋上升的進步中,也許,你今天原本想說“我不行”的領域,正是明天大放異彩的舞臺。
就算“關上一扇門”,也要“打開一扇窗”。誠然,不是每一份需求或協作訴求,都有能力解決或正落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在如實表達現狀的時候,不妨再多一些指引,出門左拐找“對的人”,或是一個電話、一個小程序告知找“對的路”,畢竟,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有些對于彼方來說很難摸到“火門”的事,對于我們可能只是舉手之勞的一次查詢、一句提醒。透過這扇“窗”,觸摸到的不是萬能承諾,而是“把責任扛在肩上、把協作落在實處”的擔當。
真誠永遠是必殺技。青澀的真誠,勝過老練的作秀。將這份真誠,融入每一次“我試試”的探索、每一句“我來幫”的擔當。服務群眾,不在于背下所謂的答案,而在于始終懷抱一顆致力于尋找答案的心——即使不是滿分答卷,也值得點贊。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