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十組數據,回顧十年政府工作報告

每日(ri)經濟(ji)新聞 2023-03-06 21:58:23

每(mei)經(jing)記(ji)者|淡忠奎 程曉(xiao)玲    每(mei)經(jing)編輯|劉艷美    

3月5日上午9時,第十四屆全(quan)國(guo)人民代表大會(hui)(hui)(hui)第一(yi)次會(hui)(hui)(hui)議在北京人民大會(hui)(hui)(hui)堂開幕,國(guo)務院總理(li)李克強代表國(guo)務院向大會(hui)(hui)(hui)作政府(fu)工作報告。

今(jin)年(nian)(nian)兩會恰(qia)逢(feng)換屆之年(nian)(nian),這是(shi)本屆政(zheng)府的(de)最后一次(ci)政(zheng)府工作(zuo)報(bao)告(gao)(gao),也是(shi)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作(zuo)的(de)第十(shi)份(fen)報(bao)告(gao)(gao)。相比往年(nian)(nian),今(jin)年(nian)(nian)的(de)報(bao)告(gao)(gao)不僅對(dui)過去一年(nian)(nian)的(de)政(zheng)府工作(zuo)進行了回顧(gu),還系統性回顧(gu)了過去五年(nian)(nian)的(de)重點工作(zuo)。

“過去(qu)五年極(ji)不(bu)(bu)尋常、極(ji)不(bu)(bu)平凡”“我國發(fa)展取得(de)來之極(ji)為不(bu)(bu)易的(de)新成就”“全國人民堅忍不(bu)(bu)拔”“各行各業(ye)共(gong)克時艱”“做好(hao)經濟社會發(fa)展工作,沒有捷徑(jing),實干為要”……報告多次(ci)提及過去(qu)的(de)不(bu)(bu)易與努力。

國(guo)內生產總值增加到(dao)121萬億元(yuan)(yuan),十年(nian)增加近70萬億元(yuan)(yuan);近1億農村(cun)貧(pin)困人(ren)(ren)口(kou)實現脫(tuo)貧(pin);全社(she)會研發經費(fei)投入強度從2.1%提高到(dao)2.5%以(yi)上;五年(nian)累計減稅5.4萬億元(yuan)(yuan)、降費(fei)2.8萬億元(yuan)(yuan);十年(nian)1.4億農村(cun)人(ren)(ren)口(kou)在城鎮落戶……報告(gao)用一組組數據(ju),向(xiang)代表委員匯報,向(xiang)全國(guo)人(ren)(ren)民(min)“交賬”。

2014年首(shou)次作(zuo)政府工作(zuo)報告時,李(li)克強總理提到:“民(min)之(zhi)所(suo)望(wang)是我們施政所(suo)向。要(yao)牢記責任使命,增強憂患意(yi)識,敢于擔當,毫(hao)不懈怠,扎實有(you)效解決問(wen)題,決不辜負(fu)人民(min)的厚(hou)望(wang)。”

這一次,他在政(zheng)府工作報(bao)告中重(zhong)申(shen),“以民之(zhi)所望為施政(zheng)所向”。回顧十年(nian)政(zheng)府工作報(bao)告,中國經濟(ji)如何爬坡過(guo)坎(kan),哪(na)些(xie)主題一以貫之(zhi)?

國內生產總值增(zeng)加到121萬億(yi)元,十(shi)年增(zeng)加近70萬億(yi)元。圖為吉林省(sheng)長春市一家車(che)(che)企(qi)的工人在總裝(zhuang)車(che)(che)間生產線上裝(zhuang)配車(che)(che)輛 新(xin)華社(she)圖

44.23%:經濟大省勇挑大梁

過(guo)去一年,貫穿(chuan)始終(zhong)的(de)關鍵詞是(shi)“穩住經濟增長大(da)盤”。面對經濟增長的(de)不確定性,“經濟大(da)省”開始頻頻進入公眾視野(ye)。

從(cong)去年初政(zheng)府工(gong)作報告中(zhong),“經(jing)濟大(da)省要充(chong)分發揮優(you)勢,增強對全國發展的帶(dai)動作用(yong)”;到(dao)7月中(zhong)央政(zheng)治局(ju)會(hui)議提(ti)出“經(jing)濟大(da)省要勇(yong)挑大(da)梁”;再(zai)到(dao)8月李克強總理在(zai)深(shen)圳主持召開經(jing)濟大(da)省政(zheng)府主要負責人座(zuo)談會(hui),廣東(dong)、江蘇(su)、浙江、山(shan)東(dong)、河南、四(si)川六省省長參加。

李克強總(zong)理表示,6個經(jing)濟大省經(jing)濟總(zong)量(liang)、市場主體數量(liang)、吸納就業都(dou)占全國四成(cheng)以上。經(jing)濟大省要勇挑大梁,挖掘自身政(zheng)策潛力保(bao)市場主體穩(wen)(wen)經(jing)濟,穩(wen)(wen)定(ding)本地和外來務工人員就業。穩(wen)(wen)經(jing)濟也是穩(wen)(wen)財源。財政(zheng)凈上繳中(zhong)央的省要完成(cheng)上繳任務。

最終,六個經濟(ji)大(da)(da)省穩(wen)(wen)(wen)住陣腳,2022年完成地區生(sheng)產總值53.52萬億元,占全國44.23%,為全國穩(wen)(wen)(wen)住經濟(ji)大(da)(da)盤貢獻了重要力量(liang)。最新政府工(gong)作(zuo)報告在(zai)回(hui)顧過去一年的(de)工(gong)作(zuo)時亦再次點明(ming),“支(zhi)持(chi)經濟(ji)大(da)(da)省勇挑大(da)(da)梁,突出穩(wen)(wen)(wen)增長穩(wen)(wen)(wen)就業穩(wen)(wen)(wen)物價,推(tui)動經濟(ji)企(qi)穩(wen)(wen)(wen)回(hui)升。”

過去十年間,上述六省在全國經濟(ji)增長乃至穩就業、穩稅源等方面,始(shi)終(zhong)承擔(dan)著“中流砥(di)柱”的作(zuo)用。當然,“挑大(da)梁”不僅要(yao)求經濟(ji)總量增速,更要(yao)通過科技(ji)創新(xin)和結構調整,努力挖掘增長潛力。在中國式現代化新(xin)征(zheng)程上,經濟(ji)大(da)省如何繼續(xu)挖潛,推動經濟(ji)高質量發展,尤為重(zhong)要(yao)。

13萬億元:“水深魚歸、水多魚多”

以(yi)“政(zheng)”領“財”,以(yi)“財”輔“政(zheng)”。黨(dang)的十八(ba)大以(yi)來(lai),中央賦予財政(zheng)“國家治(zhi)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定位,事關改革、發(fa)展與穩定。

過去十年間,全國(guo)一般公共(gong)預算(suan)收入除2020年受疫(yi)情及減稅降(jiang)費(fei)等因(yin)素影響(xiang)有所下滑外,其余年份均(jun)保(bao)持穩定增(zeng)(zeng)長。十年累計收入達171.7萬(wan)億元,年均(jun)增(zeng)(zeng)速達5.39%。尤(you)其是2021年以來,一般公共(gong)預算(suan)收入進入“20萬(wan)億時代(dai)”。

與此同時,十年(nian)間全國一般公共預(yu)算支(zhi)(zhi)出亦(yi)從2013年(nian)14.02萬(wan)億攀升(sheng)至2022年(nian)26.06萬(wan)億元(yuan),累計(ji)支(zhi)(zhi)出達207.04萬(wan)億元(yuan),年(nian)均增長6.56%。

歷(li)年(nian)財(cai)政(zheng)支出(chu)高(gao)于(yu)財(cai)政(zheng)收入,一方面(mian)反(fan)映(ying)出(chu)政(zheng)府持續擴大(da)支出(chu)推動發展的努力(li),一方面(mian)也源于(yu)近年(nian)來持續性的減稅降費舉措。

“水深魚(yu)歸、水多(duo)魚(yu)多(duo)。”2013年,全國公共財(cai)政收入增速(su)從上一年的13%調(diao)降至8%,正式拉開新一輪(lun)結(jie)構性(xing)減稅的序幕。數(shu)據(ju)顯示,2013~2022年,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fei)和退稅緩(huan)稅緩(huan)費(fei)超13萬億元。

尤(you)其是2019年以來,我(wo)國逐步建立增(zeng)值(zhi)稅增(zeng)量(liang)留(liu)抵退稅制度,開啟(qi)更大(da)規(gui)模減(jian)稅降費(fei)。今年政(zheng)府工(gong)作(zuo)報告透(tou)露(lu),去年全年增(zeng)值(zhi)稅留(liu)抵退稅超(chao)(chao)過(guo)2.4萬億(yi)元,新增(zeng)減(jian)稅降費(fei)超(chao)(chao)過(guo)1萬億(yi)元,緩(huan)稅緩(huan)費(fei)7500多億(yi)元。

不過,當前(qian)我國面臨(lin)的(de)一大現實問題是(shi),財(cai)(cai)政(zheng)收支(zhi)(zhi)矛盾進一步加(jia)(jia)劇,尤其(qi)是(shi)區縣支(zhi)(zhi)付風(feng)險(xian)和重整風(feng)險(xian)上升。這也意味著,2023年財(cai)(cai)政(zheng)既要對沖經濟(ji)社會風(feng)險(xian),又要確保自身風(feng)險(xian)可控,兼(jian)顧多(duo)重目標。這更加(jia)(jia)考(kao)驗(yan)政(zheng)府(fu)的(de)理財(cai)(cai)能(neng)力,尤其(qi)是(shi)財(cai)(cai)源建設、大數據理財(cai)(cai)、優化(hua)支(zhi)(zhi)出結構、績效管理、零基(ji)預算(suan)、中(zhong)期規劃、宏觀指導等。

4.59億人:就業是最大民生

城(cheng)(cheng)鎮(zhen)(zhen)化是(shi)我(wo)(wo)國經濟(ji)發(fa)展的(de)(de)重要動(dong)力(li),亦是(shi)過去十(shi)年的(de)(de)一(yi)大(da)亮(liang)點(dian)。今年的(de)(de)政府(fu)工作(zuo)報告指出(chu),我(wo)(wo)國仍處于城(cheng)(cheng)鎮(zhen)(zhen)化進程中(zhong),十(shi)年1.4億(yi)農村人口(kou)在城(cheng)(cheng)鎮(zhen)(zhen)落戶(hu),每年有(you)上千萬農村人口(kou)轉(zhuan)移(yi)到城(cheng)(cheng)鎮(zhen)(zhen)。

過(guo)(guo)去五年(nian),我國常住人(ren)口(kou)城(cheng)(cheng)鎮化率從60.2%提升至65.2%,提高(gao)5個(ge)百分(fen)點(dian)。不過(guo)(guo)截至2021年(nian)末,戶(hu)籍人(ren)口(kou)城(cheng)(cheng)鎮化率與常住人(ren)口(kou)城(cheng)(cheng)鎮化率尚有超過(guo)(guo)18個(ge)百分(fen)點(dian)的鴻溝,“就(jiu)業安(an)居”是重(zhong)要導向(xiang)。

國家統計局(ju)數據顯示,2013年(nian)至2022年(nian),我(wo)國城(cheng)鎮就業人(ren)(ren)口(kou)從3.85億人(ren)(ren)攀升至4.59億人(ren)(ren),年(nian)均增長(chang)740萬(wan)人(ren)(ren),占比從50.49%躍(yue)升至62.62%。這跟我(wo)國常住人(ren)(ren)口(kou)城(cheng)鎮化率增長(chang)軌跡(ji)相一致,過(guo)去(qu)十年(nian)大量農村(cun)人(ren)(ren)口(kou)通(tong)過(guo)“就業”向(xiang)城(cheng)鎮人(ren)(ren)口(kou)轉移,給城(cheng)鎮化提(ti)供了豐(feng)富的“蓄水池”。

就業(ye)是(shi)最大的(de)民生,亦是(shi)城鎮(zhen)化的(de)重要動力。2018年(nian),政(zheng)府工作報(bao)告首次將(jiang)(jiang)城鎮(zhen)調查失業(ye)率納(na)入預期目標,以更全面(mian)反映就業(ye)狀況;2019年(nian),政(zheng)府工作報(bao)告又首度將(jiang)(jiang)就業(ye)優先政(zheng)策置于宏觀政(zheng)策層面(mian)。

不過,受疫情等不確定性因素沖擊,2020年以來城鎮就業人口(kou)和常住人口(kou)城鎮化率增(zeng)速雙雙趨緩(huan),前者出現十(shi)年來首次(ci)負增(zeng)長,后者僅(jin)實(shi)現0.5%的微弱增(zeng)長。

隨著經濟(ji)(ji)形勢整體(ti)好轉,如何(he)穩就(jiu)業成為當務之急(ji)——去年(nian)全國農民工總量(liang)29562萬人(ren),比上年(nian)增(zeng)長1.1%;2023年(nian)高(gao)校畢業生(sheng)將(jiang)達到1158萬人(ren),再創新(xin)高(gao)。根據今年(nian)的政府工作(zuo)報告,2023年(nian)城鎮新(xin)增(zeng)就(jiu)業目標為1200萬人(ren)左右(you)。如何(he)進一步穩就(jiu)業,不僅事關民生(sheng)福祉,更事關各地(di)經濟(ji)(ji)的持續性恢復乃至城鎮化進程。

57.21萬億元: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工程

過(guo)去(qu)十(shi)年(nian)(nian),投資(zi)(zi)在國(guo)民(min)經(jing)濟增(zeng)長(chang)(chang)中(zhong)“唱主角”。從2013年(nian)(nian)至2022年(nian)(nian),全社會固定(ding)資(zi)(zi)產投資(zi)(zi)總(zong)額從32.93萬億(yi)元增(zeng)長(chang)(chang)至57.21萬億(yi)元,跨(kua)過(guo)兩(liang)個(ge)十(shi)萬億(yi)臺(tai)階。從投資(zi)(zi)占(zhan)GDP比重(zhong)來看(kan),從2013年(nian)(nian)的(de)55.54%增(zeng)長(chang)(chang)至2015年(nian)(nian)的(de)58.93%的(de)高峰,轉而逐年(nian)(nian)走低,已經(jing)連(lian)續兩(liang)年(nian)(nian)跌破50%。不過(guo)整(zheng)體(ti)而言,經(jing)濟增(zeng)長(chang)(chang)對投資(zi)(zi)的(de)依賴仍然較(jiao)為(wei)嚴(yan)重(zhong)。

作為公(gong)認的(de)“基(ji)建狂魔”,基(ji)建投資在固定(ding)資產投資總額中占(zhan)據(ju)相當(dang)比重(zhong),最受(shou)關注的(de)即是(shi)鐵路(lu)項(xiang)目。以高(gao)鐵為例,國(guo)家鐵路(lu)局此前透露,全國(guo)鐵路(lu)營業(ye)里(li)(li)程從2012年(nian)的(de)9.8萬公(gong)里(li)(li)增(zeng)長到(dao)2022年(nian)的(de)15.5萬公(gong)里(li)(li),其中高(gao)鐵從0.9萬公(gong)里(li)(li)增(zeng)長到(dao)4.2萬公(gong)里(li)(li),穩(wen)居(ju)世(shi)界第(di)一。

基(ji)建投(tou)(tou)資(zi)主要(yao)(yao)是政府主導,是其托(tuo)底經濟(ji)的(de)手段之一。在當前(qian)“穩增(zeng)長”的(de)重(zhong)(zhong)要(yao)(yao)階段,各地擴大(da)基(ji)建投(tou)(tou)資(zi)、穩定經濟(ji)增(zeng)長的(de)意愿較為(wei)強烈。但是,隨著財(cai)政收支矛盾加劇、城(cheng)投(tou)(tou)債收緊等因(yin)素影(ying)響,基(ji)礎(chu)設(she)施領域不(bu)動(dong)產投(tou)(tou)資(zi)信托(tuo)基(ji)金 (REITs)等新(xin)型融資(zi)工具開始扮演越來越重(zhong)(zhong)要(yao)(yao)的(de)角色(se)。

2020年4月,中國(guo)(guo)證監會和國(guo)(guo)家發(fa)改委聯合(he)發(fa)布(bu)通知,境內基(ji)(ji)(ji)礎設(she)施(shi)領域(yu)公募REITs試點正(zheng)式起步。截(jie)至2022年底,全國(guo)(guo)已經有24個基(ji)(ji)(ji)礎設(she)施(shi) REITs項目發(fa)行上市,發(fa)售基(ji)(ji)(ji)金超過780億元,主要覆蓋產業園區(qu)、高速公路(lu)、污水處理、垃圾(ji)焚燒發(fa)電、倉儲物(wu)流、清(qing)潔能源(yuan)、租(zu)賃住房等重點領域(yu)。

今(jin)年(nian)的政府工(gong)作報告指出,要鼓勵和吸引更(geng)多民間資本參與(yu)國家重大工(gong)程和補短板項(xiang)目建設(she),激發(fa)民間投(tou)資活力(li)。

從1.99%到2.55%:創新是第一動力

倘若以十年(nian)為刻度,中國經濟發(fa)(fa)展的深層脈絡依稀可見:創新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fa)(fa)展的第一動力。

過(guo)去十年,我(wo)(wo)國(guo)研究與試驗(yan)發展(zhan)(R&D)經費支出從1.18萬(wan)億元(yuan)躍升至(zhi)3.09萬(wan)億元(yuan),跨越兩(liang)個萬(wan)億級臺(tai)階;從投入強度看(kan),則從1.99%上升至(zhi)2.55%。這也反映出,過(guo)去十年我(wo)(wo)國(guo)對科(ke)技創新(xin)的(de)(de)重視程(cheng)度不斷加深,創新(xin)在經濟發展(zhan)過(guo)程(cheng)中的(de)(de)地(di)位越發重要。

從(cong)更能(neng)反映創新貢獻的(de)技術市場交(jiao)易(yi)額(e)來看,2013年我國(guo)技術合同市場成交(jiao)額(e)為(wei)7469億(yi)元,到2022年則已經攀升至47791億(yi)元,增長至原來的(de)六倍,創新轉化能(neng)力的(de)提(ti)升可(ke)見(jian)一(yi)斑。

但與發達國家相(xiang)比,我(wo)國仍然存(cun)在原創(chuang)產(chan)品和高端產(chan)品少、質(zhi)量不高等(deng)問題。科技創(chuang)新(xin)體(ti)系存(cun)在基礎研究(jiu)能(neng)力仍然薄弱(ruo)、經濟增長方式粗放(fang)、技術(shu)轉換(huan)機制(zhi)不健全等(deng)短板。為此(ci),在近年的政府(fu)工作報告(gao)中,不斷提及強化基礎研究(jiu)、加(jia)強國家創(chuang)新(xin)體(ti)系建設、布局建設國家實驗室(shi)等(deng)內容。

2021年(nian)(nian)底,中央經(jing)(jing)濟工作會(hui)議提(ti)出:“要(yao)實施科技體(ti)制改(gai)革三年(nian)(nian)行(xing)動方案,制定實施基礎(chu)研(yan)究(jiu)十年(nian)(nian)規(gui)劃。”次(ci)年(nian)(nian)的政府工作報告(gao)進一步(bu)明確:“實施基礎(chu)研(yan)究(jiu)十年(nian)(nian)規(gui)劃,加強長期穩定支持(chi),提(ti)高(gao)基礎(chu)研(yan)究(jiu)經(jing)(jing)費占全(quan)社會(hui)研(yan)發經(jing)(jing)費比重(zhong)。”

從(cong)研(yan)發投入結構上看,基(ji)礎研(yan)究的短板正在(zai)加速補上。在(zai)R&D經(jing)費(fei)支(zhi)出中,基(ji)礎研(yan)究經(jing)費(fei)從(cong)2013年(nian)554.95億元增長至2022年(nian)1951億元,占(zhan)比從(cong)4.68%提升至6.32%。

國(guo)(guo)家(jia)發(fa)改委(wei)在(zai)《關于2022年(nian)國(guo)(guo)民(min)經濟和(he)社會(hui)發(fa)展計劃(hua)執行情況(kuang)與2023年(nian)國(guo)(guo)民(min)經濟和(he)社會(hui)發(fa)展計劃(hua)草案的(de)報告》中透露,著眼國(guo)(guo)家(jia)戰略(lve)需求(qiu)和(he)國(guo)(guo)際競爭(zheng)前沿,布局(ju)實施一(yi)批國(guo)(guo)家(jia)重大科技項目,完善新型舉國(guo)(guo)體制,發(fa)揮好政府在(zai)關鍵(jian)核心技術攻關中的(de)組織作用,加強(qiang)基礎研(yan)究,強(qiang)化戰略(lve)科技力量。作為“源頭活(huo)水”,接下來能否補上(shang)基礎研(yan)究的(de)短(duan)板,對實現科技自立自強(qiang)意義重大。

17%: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數字經(jing)(jing)濟正在成(cheng)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jing)(jing)濟結構(gou)、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de)關(guan)鍵力(li)量。黨的(de)十(shi)八大以來,數字經(jing)(jing)濟發(fa)展(zhan)被高度重視,并(bing)上升為國(guo)家戰略(lve)。

2016年(nian),在杭州G20峰會上,“數(shu)字(zi)(zi)經濟(ji)”首次被(bei)列為G20創新增長藍圖中(zhong)的一項重要議題,數(shu)字(zi)(zi)經濟(ji)的概(gai)念應運(yun)而生。次年(nian)3月,“促進數(shu)字(zi)(zi)經濟(ji)加快(kuai)成長”首次出現在政府(fu)工作報(bao)告中(zhong)。此后幾年(nian)間,“壯大數(shu)字(zi)(zi)經濟(ji)”“加快(kuai)數(shu)字(zi)(zi)化發展,打造數(shu)字(zi)(zi)經濟(ji)新優勢”“加強(qiang)數(shu)字(zi)(zi)中(zhong)國建(jian)設整體(ti)布局(ju)”等先后被(bei)寫入(ru)政府(fu)工作報(bao)告。

數(shu)據見證(zheng)了數(shu)字(zi)經濟的(de)快(kuai)速(su)崛起:2012~2021年十(shi)年間,我國數(shu)字(zi)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至45.5萬億元,連續多年穩居(ju)世界第(di)二,占GDP比重(zhong)由21.6%提升到39.8%,電商交易(yi)額、移動支付交易(yi)規模全球第(di)一。

今年(nian)的政府工作報(bao)告(gao)還透露(lu),過去五年(nian),我國(guo)數字經濟(ji)不(bu)斷壯大(da),新(xin)產(chan)業新(xin)業態(tai)新(xin)模式增加值(zhi)占國(guo)內生(sheng)產(chan)總值(zhi)的比重(zhong)達到(dao)17%以上。在(zai)對(dui)今年(nian)政府工作的建(jian)議(yi)中,報(bao)告(gao)進(jin)一步(bu)提(ti)出(chu):“大(da)力發(fa)展(zhan)數字經濟(ji),提(ti)升常態(tai)化監管水平,支(zhi)持平臺經濟(ji)發(fa)展(zhan)。”

與(yu)此同時,頂層規劃也(ye)在加速落地。近日,中(zhong)(zhong)(zhong)共中(zhong)(zhong)(zhong)央、國務(wu)院(yuan)印發《數(shu)字中(zhong)(zhong)(zhong)國建設(she)整體(ti)布局(ju)規劃》,提出“將數(shu)字中(zhong)(zhong)(zhong)國建設(she)工(gong)作情(qing)況作為對(dui)有關(guan)黨政領導干部考核評價的參考”。

業內人士(shi)分析認為,數(shu)字經濟將成(cheng)為高質量發展的重點轉(zhuan)型方向,數(shu)字經濟和智能產業將迎(ying)來重大(da)機遇。

1891.3億美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

世界經濟面(mian)臨多重挑戰,而(er)中國對外(wai)開(kai)放的大門(men)只會(hui)越(yue)開(kai)越(yue)大。正值(zhi)我國改革開(kai)放政(zheng)策實行45周(zhou)年(nian)(nian)、自貿(mao)試驗區成立10周(zhou)年(nian)(nian),“更大力度(du)吸(xi)引和利用外(wai)資”也被(bei)寫入今年(nian)(nian)政(zheng)府(fu)(fu)工作報(bao)告(gao)之中。回看近(jin)10年(nian)(nian)來(lai)政(zheng)府(fu)(fu)工作報(bao)告(gao),這(zhe)一表(biao)述為首次出現。

近年來,我(wo)國(guo)堅(jian)定(ding)擴大(da)對(dui)外開放成績亮眼(yan)。報告指(zhi)出(chu),過去(qu)五年,共建“一帶(dai)一路”扎實(shi)推進,推動區(qu)域全(quan)面(mian)經(jing)濟伙伴關系協定(ding)(RCEP)生(sheng)效實(shi)施,建成全(quan)球最大(da)自由貿易區(qu)。我(wo)國(guo)貨物進出(chu)口總額年均(jun)增長8.6%,突破(po)40萬億(yi)元,連續多(duo)年居(ju)世界首(shou)位,吸引外資和對(dui)外投資居(ju)世界前(qian)列(lie)。

2022年,我國進出口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實際使用外(wai)資1891.3億美元,規模再(zai)創歷史(shi)新(xin)高(gao)。對外(wai)開放(fang)水平達到(dao)前所未(wei)有高(gao)度的同時,壓力和挑戰仍不容忽視。

“今(jin)年(nian)全球外(wai)貿‘蛋糕’做大(da)的可能(neng)性比較(jiao)小,要思考怎樣努力繼續發揮優勢。”近日,商務(wu)部部長王(wang)文濤在國新辦(ban)新聞(wen)發布(bu)會上坦言,今(jin)年(nian)外(wai)貿壓力明顯加大(da),主要是(shi)外(wai)需(xu)減弱。此外(wai),世界經濟(ji)衰退風(feng)險上升,保護主義(yi)、地緣(yuan)政(zheng)治等影響也帶來挑戰(zhan)。

有專家指出,復雜(za)多變的國際形(xing)勢下(xia),我國吸引和利(li)用外(wai)(wai)資機遇與(yu)挑戰并存(cun)。去(qu)年底召開的中(zhong)央經濟工作(zuo)會議和今年政府工作(zuo)報(bao)告(gao)均明確提出“更大(da)(da)力度吸引和利(li)用外(wai)(wai)資”,無疑進一步(bu)顯示出推進高(gao)水平開放的更大(da)(da)決(jue)心。

具體來看,此次報告(gao)提出,今年將“擴(kuo)大市(shi)場準入,加大現代服務(wu)業領域開放力(li)度”“積極(ji)推動加入全面與進(jin)步(bu)跨(kua)太平(ping)洋伙伴(ban)關(guan)系協定(CPTPP)等(deng)高標準經貿(mao)協議,主(zhu)動對照相關(guan)規(gui)則、規(gui)制(zhi)、管理、標準,穩步(bu)擴(kuo)大制(zhi)度型開放”“做好外(wai)資企(qi)業服務(wu)工(gong)作,推動外(wai)資標志性(xing)項目落地建(jian)設”等(deng)。

25%以上:節能降碳“成績單”

單位(wei)國內生產總值能(neng)(neng)耗下(xia)降(jiang)8.1%、二氧化碳排(pai)放下(xia)降(jiang)14.1%,地級(ji)及以(yi)上(shang)城(cheng)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xia)降(jiang)27.5%,重污染天數下(xia)降(jiang)超過五(wu)成(cheng);可(ke)再生能(neng)(neng)源裝(zhuang)機規(gui)模由6.5億千瓦增至(zhi)12億千瓦以(yi)上(shang),清潔(jie)能(neng)(neng)源消費占比(bi)由20.8%上(shang)升到25%以(yi)上(shang)……這是(shi)報告公(gong)布的過去五(wu)年生態環保與節能(neng)(neng)降(jiang)碳“成(cheng)績單”。

數字背(bei)后,是(shi)堅(jian)持綠水青山就是(shi)金山銀山的理(li)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020年(nian)9月(yue),我國正式提出“2030年(nian)前(qian)碳達峰、2060年(nian)前(qian)碳中和的戰略目(mu)標”。此后,“雙碳”已連續第(di)三(san)年(nian)被寫(xie)入政府(fu)工(gong)作報(bao)告。

過(guo)(guo)去(qu)10年(nian)間(jian),中國以(yi)(yi)年(nian)均(jun)3%的(de)能(neng)(neng)(neng)源(yuan)(yuan)消(xiao)費(fei)增(zeng)速,支撐了平均(jun)6.6%的(de)經濟增(zeng)長,是全球能(neng)(neng)(neng)耗強度降低最快的(de)國家之一;超額(e)完(wan)成到2020年(nian)碳(tan)排放強度下降40%至45%的(de)目標,累計減排二(er)氧化碳(tan)58億噸,建(jian)成全球規模最大(da)的(de)碳(tan)市場和(he)清潔發電體系。 不過(guo)(guo),我國能(neng)(neng)(neng)源(yuan)(yuan)資源(yuan)(yuan)稟賦(fu)“一煤獨大(da)”,以(yi)(yi)煤為主(zhu)的(de)能(neng)(neng)(neng)源(yuan)(yuan)結(jie)構短(duan)期內難以(yi)(yi)根本改(gai)變(bian)。就在剛(gang)剛(gang)過(guo)(guo)去(qu)的(de)2022年(nian),受國際能(neng)(neng)(neng)源(yuan)(yuan)市場波(bo)動影響(xiang),我國煤炭消(xiao)費(fei)量占能(neng)(neng)(neng)源(yuan)(yuan)消(xiao)費(fei)總(zong)量比重56.2%,比上(shang)年(nian)上(shang)升(sheng)0.3個百(bai)分(fen)點,自2012年(nian)以(yi)(yi)來首次出現回升(sheng)。

綠色轉型是一(yi)個過程,不是一(yi)蹴(cu)而就(jiu)的事情。黨的二十(shi)大報告(gao)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tan)達(da)峰(feng)碳(tan)中和(he),立足(zu)我國能(neng)源(yuan)資源(yuan)稟(bing)賦,堅持(chi)先立后破(po),有計(ji)劃分(fen)步驟實施碳(tan)達(da)峰(feng)行動。今年(nian)政府工(gong)作報告(gao)在主要預期目標(biao)中也重(zhong)申,單位國內生產總(zong)值能(neng)耗(hao)和(he)主要污染物排放量(liang)繼續下降,重(zhong)點控制化石(shi)能(neng)源(yuan)消費(fei),生態(tai)環境質量(liang)穩定改善。

“千億斤”計劃:端牢中國飯碗

全(quan)面建(jian)(jian)設社會主(zhu)義現代化國(guo)家,最(zui)艱巨最(zui)繁重的任務(wu)仍然在農村(cun)。繼(ji)黨的二十大報告(gao)首次提出“加快建(jian)(jian)設農業強國(guo)”之后,今年中央(yang)一(yi)號文件錨定(ding)該目標,進一(yi)步提出加快建(jian)(jian)設農業強國(guo)總體(ti)要(yao)求和具體(ti)安排。其中,“首要(yao)任務(wu)”就(jiu)是確(que)保國(guo)家糧食安全(quan)。

近年來,我國全面落(luo)實糧食(shi)安全黨政(zheng)同(tong)責,強化糧食(shi)和重(zhong)要農產品穩產保供(gong),始終不(bu)懈地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lao)牢(lao)端在自己手中。

殊為不(bu)易的是,面對全球糧食危機,我(wo)國糧食生產(chan)實現(xian)“十(shi)九(jiu)連豐”,產(chan)量連續8年保持在(zai)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高出(chu)國際安全線20%。

但同時(shi),我(wo)國(guo)以占世界9%的(de)耕地(di),養(yang)活了(le)世界近20%的(de)人口,人地(di)關(guan)系緊張是基本(ben)國(guo)情(qing)。我(wo)國(guo)糧(liang)食產需(xu)在今后相當長的(de)時(shi)期內仍將(jiang)處于緊平(ping)衡態勢。

為穩定糧(liang)食生(sheng)產,今年的政(zheng)府工作報告提(ti)出,將實施新(xin)一輪千億斤糧(liang)食產能提(ti)升計劃。這意味著,我國糧(liang)食產能將邁上一個(ge)新(xin)臺(tai)階,達(da)到1.4萬億斤以上。

早在2009年,我國(guo)就曾發(fa)布專項規劃,提出全(quan)國(guo)新增1000億斤(jin)(jin)(jin)糧(liang)食生產(chan)(chan)能力。過(guo)去十多年間(jian),我國(guo)糧(liang)食產(chan)(chan)量上(shang)了三個(ge)千億斤(jin)(jin)(jin)臺(tai)階(jie),從(cong)2008年剛(gang)過(guo)1萬億斤(jin)(jin)(jin),到如(ru)今在1.3萬億斤(jin)(jin)(jin)臺(tai)階(jie)上(shang)已保持8年時間(jian)。

不過有(you)專家分析認(ren)為,“受自然資源等多重因素影響,在1.3萬億斤這個(ge)高平臺(tai)上,糧食產能(neng)越(yue)往(wang)上走(zou)難度越(yue)大。”難題之下,今年中(zhong)央一號文(wen)件亦首(shou)次提出,將“開展噸(dun)糧田創建”。

2.8億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作為世(shi)界人(ren)口(kou)(kou)大國(guo),人(ren)口(kou)(kou)問題始終是(shi)我(wo)國(guo)面臨(lin)的(de)全局性(xing)、長期性(xing)、戰略(lve)性(xing)問題。2022年,我(wo)國(guo)人(ren)口(kou)(kou)近61年來首次出現(xian)負增(zeng)長,人(ren)口(kou)(kou)走勢歷史性(xing)拐(guai)點到(dao)來;全國(guo)60歲及以上(shang)人(ren)口(kou)(kou)約(yue)2.8億(yi),占全國(guo)人(ren)口(kou)(kou)19.8%,是(shi)世(shi)界上(shang)人(ren)口(kou)(kou)老(lao)齡化程(cheng)度較(jiao)高(gao)的(de)國(guo)家(jia)之一。據預計(ji),到(dao)2035年,這一數字將增(zeng)至4.2億(yi),占比將超過30%。

嚴峻(jun)形勢下,應(ying)對人口(kou)老(lao)(lao)齡化(hua)(hua)政策頻出——2013年,以居家為(wei)(wei)基礎(chu)、社區為(wei)(wei)依托、機構為(wei)(wei)支撐的(de)養(yang)老(lao)(lao)服務(wu)體系(xi)(xi)全面布局(ju);2017年,“積(ji)極應(ying)對人口(kou)老(lao)(lao)齡化(hua)(hua),構建養(yang)老(lao)(lao)、孝(xiao)老(lao)(lao)、敬老(lao)(lao)政策體系(xi)(xi)和社會環境”寫(xie)入黨的(de)十(shi)九大報告;2020年,黨的(de)十(shi)九屆五中全會首次將“實施積(ji)極應(ying)對人口(kou)老(lao)(lao)齡化(hua)(hua)”上升為(wei)(wei)國家戰略(lve);

此后(hou),積極應對(dui)人口老齡(ling)化連續三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gao),并相(xiang)繼提出“推動實現(xian)適度生育水平,逐步延遲(chi)法(fa)定退休年齡(ling)”“加快構(gou)建居家社區機構(gou)相(xiang)協調(diao)、醫養(yang)康養(yang)相(xiang)結合的養(yang)老服務體系”……

根據最(zui)新報(bao)告,過去五年,我國基(ji)(ji)本養老保險參(can)保人數增(zeng)加1.4億、覆蓋10.5億人。這也意味(wei)著,基(ji)(ji)本養老保險作為定位“保基(ji)(ji)本”的第一支(zhi)柱,已具(ju)有相對(dui)完(wan)備(bei)的制度體(ti)系。同時,第二支(zhi)柱企業(ye)年金和職(zhi)業(ye)年金,截至2021年底(di)已有7200多萬職(zhi)工參(can)加,補充養老作用初步(bu)顯現。

此(ci)外,我(wo)國(guo)正積極探索養(yang)老第三支(zhi)柱創新(xin)模式。2022年以來,《關于推(tui)動(dong)個(ge)(ge)人(ren)養(yang)老金(jin)發展的(de)意見》《個(ge)(ge)人(ren)養(yang)老金(jin)實施辦法》相(xiang)繼發布(bu),北京(jing)、上(shang)海(hai)、廣州(zhou)等36個(ge)(ge)城市(地區)先行試(shi)點。個(ge)(ge)人(ren)養(yang)老金(jin)制度(du)(du)正式啟動(dong)實施,也(ye)標志(zhi)著我(wo)國(guo)多層次、多支(zhi)柱養(yang)老保險(xian)制度(du)(du)框架(jia)基本形(xing)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wei)經(jing)《每(mei)日經(jing)濟新聞(wen)》報(bao)社(she)授權,嚴禁轉載或鏡(jing)像,違者必究(jiu)。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te)別提醒(xing):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nin)不(bu)希望作品出(chu)現在本站,可聯(lian)系(xi)我們要求撤下您(nin)的作品。

3月5日上午9時,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今年兩會恰逢換屆之年,這是本屆政府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報告,也是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作的第十份報告。相比往年,今年的報告不僅對過去一年的政府工作進行了回顧,還系統性回顧了過去五年的重點工作。 “過去五年極不尋常、極不平凡”“我國發展取得來之極為不易的新成就”“全國人民堅忍不拔”“各行各業共克時艱”“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沒有捷徑,實干為要”……報告多次提及過去的不易與努力。 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121萬億元,十年增加近70萬億元;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1%提高到2.5%以上;五年累計減稅5.4萬億元、降費2.8萬億元;十年1.4億農村人口在城鎮落戶……報告用一組組數據,向代表委員匯報,向全國人民“交賬”。 2014年首次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李克強總理提到:“民之所望是我們施政所向。要牢記責任使命,增強憂患意識,敢于擔當,毫不懈怠,扎實有效解決問題,決不辜負人民的厚望。” 這一次,他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以民之所望為施政所向”。回顧十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國經濟如何爬坡過坎,哪些主題一以貫之? 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121萬億元,十年增加近70萬億元。圖為吉林省長春市一家車企的工人在總裝車間生產線上裝配車輛新華社圖 44.23%:經濟大省勇挑大梁 過去一年,貫穿始終的關鍵詞是“穩住經濟增長大盤”。面對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經濟大省”開始頻頻進入公眾視野。 從去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經濟大省要充分發揮優勢,增強對全國發展的帶動作用”;到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再到8月李克強總理在深圳主持召開經濟大省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四川六省省長參加。 李克強總理表示,6個經濟大省經濟總量、市場主體數量、吸納就業都占全國四成以上。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挖掘自身政策潛力保市場主體穩經濟,穩定本地和外來務工人員就業。穩經濟也是穩財源。財政凈上繳中央的省要完成上繳任務。 最終,六個經濟大省穩住陣腳,202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3.52萬億元,占全國44.23%,為全國穩住經濟大盤貢獻了重要力量。最新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時亦再次點明,“支持經濟大省勇挑大梁,突出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推動經濟企穩回升。” 過去十年間,上述六省在全國經濟增長乃至穩就業、穩稅源等方面,始終承擔著“中流砥柱”的作用。當然,“挑大梁”不僅要求經濟總量增速,更要通過科技創新和結構調整,努力挖掘增長潛力。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經濟大省如何繼續挖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尤為重要。 13萬億元:“水深魚歸、水多魚多” 以“政”領“財”,以“財”輔“政”。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賦予財政“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定位,事關改革、發展與穩定。 過去十年間,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除2020年受疫情及減稅降費等因素影響有所下滑外,其余年份均保持穩定增長。十年累計收入達171.7萬億元,年均增速達5.39%。尤其是2021年以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進入“20萬億時代”。 與此同時,十年間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亦從2013年14.02萬億攀升至2022年26.06萬億元,累計支出達207.04萬億元,年均增長6.56%。 歷年財政支出高于財政收入,一方面反映出政府持續擴大支出推動發展的努力,一方面也源于近年來持續性的減稅降費舉措。 “水深魚歸、水多魚多。”2013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增速從上一年的13%調降至8%,正式拉開新一輪結構性減稅的序幕。數據顯示,2013~2022年,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和退稅緩稅緩費超13萬億元。 尤其是2019年以來,我國逐步建立增值稅增量留抵退稅制度,開啟更大規模減稅降費。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透露,去年全年增值稅留抵退稅超過2.4萬億元,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萬億元,緩稅緩費7500多億元。 不過,當前我國面臨的一大現實問題是,財政收支矛盾進一步加劇,尤其是區縣支付風險和重整風險上升。這也意味著,2023年財政既要對沖經濟社會風險,又要確保自身風險可控,兼顧多重目標。這更加考驗政府的理財能力,尤其是財源建設、大數據理財、優化支出結構、績效管理、零基預算、中期規劃、宏觀指導等。 4.59億人:就業是最大民生 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亦是過去十年的一大亮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國仍處于城鎮化進程中,十年1.4億農村人口在城鎮落戶,每年有上千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 過去五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60.2%提升至65.2%,提高5個百分點。不過截至2021年末,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尚有超過18個百分點的鴻溝,“就業安居”是重要導向。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2年,我國城鎮就業人口從3.85億人攀升至4.59億人,年均增長740萬人,占比從50.49%躍升至62.62%。這跟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增長軌跡相一致,過去十年大量農村人口通過“就業”向城鎮人口轉移,給城鎮化提供了豐富的“蓄水池”。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亦是城鎮化的重要動力。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城鎮調查失業率納入預期目標,以更全面反映就業狀況;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又首度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 不過,受疫情等不確定性因素沖擊,2020年以來城鎮就業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增速雙雙趨緩,前者出現十年來首次負增長,后者僅實現0.5%的微弱增長。 隨著經濟形勢整體好轉,如何穩就業成為當務之急——去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562萬人,比上年增長1.1%;2023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158萬人,再創新高。根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城鎮新增就業目標為1200萬人左右。如何進一步穩就業,不僅事關民生福祉,更事關各地經濟的持續性恢復乃至城鎮化進程。 57.21萬億元: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工程 過去十年,投資在國民經濟增長中“唱主角”。從2013年至202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從32.93萬億元增長至57.21萬億元,跨過兩個十萬億臺階。從投資占GDP比重來看,從2013年的55.54%增長至2015年的58.93%的高峰,轉而逐年走低,已經連續兩年跌破50%。不過整體而言,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仍然較為嚴重。 作為公認的“基建狂魔”,基建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占據相當比重,最受關注的即是鐵路項目。以高鐵為例,國家鐵路局此前透露,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從2012年的9.8萬公里增長到2022年的15.5萬公里,其中高鐵從0.9萬公里增長到4.2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 基建投資主要是政府主導,是其托底經濟的手段之一。在當前“穩增長”的重要階段,各地擴大基建投資、穩定經濟增長的意愿較為強烈。但是,隨著財政收支矛盾加劇、城投債收緊等因素影響,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新型融資工具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2020年4月,中國證監會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通知,境內基礎設施領域公募REITs試點正式起步。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經有24個基礎設施REITs項目發行上市,發售基金超過780億元,主要覆蓋產業園區、高速公路、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發電、倉儲物流、清潔能源、租賃住房等重點領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從1.99%到2.55%:創新是第一動力 倘若以十年為刻度,中國經濟發展的深層脈絡依稀可見:創新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過去十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從1.18萬億元躍升至3.09萬億元,跨越兩個萬億級臺階;從投入強度看,則從1.99%上升至2.55%。這也反映出,過去十年我國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創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越發重要。 從更能反映創新貢獻的技術市場交易額來看,2013年我國技術合同市場成交額為7469億元,到2022年則已經攀升至47791億元,增長至原來的六倍,創新轉化能力的提升可見一斑。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然存在原創產品和高端產品少、質量不高等問題。科技創新體系存在基礎研究能力仍然薄弱、經濟增長方式粗放、技術轉換機制不健全等短板。為此,在近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不斷提及強化基礎研究、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布局建設國家實驗室等內容。 20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次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加強長期穩定支持,提高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 從研發投入結構上看,基礎研究的短板正在加速補上。在R&D經費支出中,基礎研究經費從2013年554.95億元增長至2022年1951億元,占比從4.68%提升至6.32%。 國家發改委在《關于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透露,著眼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競爭前沿,布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強化戰略科技力量。作為“源頭活水”,接下來能否補上基礎研究的短板,對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意義重大。 17%: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數字經濟發展被高度重視,并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6年,在杭州G20峰會上,“數字經濟”首次被列為G20創新增長藍圖中的一項重要議題,數字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次年3月,“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此后幾年間,“壯大數字經濟”“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等先后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數據見證了數字經濟的快速崛起:2012~2021年十年間,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至45.5萬億元,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由21.6%提升到39.8%,電商交易額、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全球第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還透露,過去五年,我國數字經濟不斷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7%以上。在對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議中,報告進一步提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經濟發展。” 與此同時,頂層規劃也在加速落地。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將數字中國建設工作情況作為對有關黨政領導干部考核評價的參考”。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數字經濟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點轉型方向,數字經濟和智能產業將迎來重大機遇。 1891.3億美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 世界經濟面臨多重挑戰,而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正值我國改革開放政策實行45周年、自貿試驗區成立10周年,“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也被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之中。回看近10年來政府工作報告,這一表述為首次出現。 近年來,我國堅定擴大對外開放成績亮眼。報告指出,過去五年,共建“一帶一路”扎實推進,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實施,建成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8.6%,突破40萬億元,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 2022年,我國進出口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1891.3億美元,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對外開放水平達到前所未有高度的同時,壓力和挑戰仍不容忽視。 “今年全球外貿‘蛋糕’做大的可能性比較小,要思考怎樣努力繼續發揮優勢。”近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坦言,今年外貿壓力明顯加大,主要是外需減弱。此外,世界經濟衰退風險上升,保護主義、地緣政治等影響也帶來挑戰。 有專家指出,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我國吸引和利用外資機遇與挑戰并存。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均明確提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無疑進一步顯示出推進高水平開放的更大決心。 具體來看,此次報告提出,今年將“擴大市場準入,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等高標準經貿協議,主動對照相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做好外資企業服務工作,推動外資標志性項目落地建設”等。 25%以上:節能降碳“成績單”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8.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27.5%,重污染天數下降超過五成;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由6.5億千瓦增至12億千瓦以上,清潔能源消費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這是報告公布的過去五年生態環保與節能降碳“成績單”。 數字背后,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020年9月,我國正式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戰略目標”。此后,“雙碳”已連續第三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過去10年間,中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平均6.6%的經濟增長,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超額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強度下降40%至45%的目標,累計減排二氧化碳58億噸,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和清潔發電體系。不過,我國能源資源稟賦“一煤獨大”,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就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受國際能源市場波動影響,我國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56.2%,比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自2012年以來首次出現回升。 綠色轉型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主要預期目標中也重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 “千億斤”計劃:端牢中國飯碗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繼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之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錨定該目標,進一步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總體要求和具體安排。其中,“首要任務”就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近年來,我國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強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始終不懈地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殊為不易的是,面對全球糧食危機,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高出國際安全線20%。 但同時,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關系緊張是基本國情。我國糧食產需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處于緊平衡態勢。 為穩定糧食生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計劃。這意味著,我國糧食產能將邁上一個新臺階,達到1.4萬億斤以上。 早在2009年,我國就曾發布專項規劃,提出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過去十多年間,我國糧食產量上了三個千億斤臺階,從2008年剛過1萬億斤,到如今在1.3萬億斤臺階上已保持8年時間。 不過有專家分析認為,“受自然資源等多重因素影響,在1.3萬億斤這個高平臺上,糧食產能越往上走難度越大。”難題之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亦首次提出,將“開展噸糧田創建”。 2.8億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作為世界人口大國,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2022年,我國人口近61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人口走勢歷史性拐點到來;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2.8億,占全國人口19.8%,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據預計,到2035年,這一數字將增至4.2億,占比將超過30%。 嚴峻形勢下,應對人口老齡化政策頻出——2013年,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全面布局;2017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將“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 此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連續三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相繼提出“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根據最新報告,過去五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增加1.4億、覆蓋10.5億人。這也意味著,基本養老保險作為定位“保基本”的第一支柱,已具有相對完備的制度體系。同時,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截至2021年底已有7200多萬職工參加,補充養老作用初步顯現。 此外,我國正積極探索養老第三支柱創新模式。2022年以來,《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相繼發布,北京、上海、廣州等36個城市(地區)先行試點。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啟動實施,也標志著我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時政要聞

歡迎關注每日經(jing)濟新聞(wen)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