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06 09:36:26
每經編輯|杜宇(yu)
據福建日報6月5日消息,超過50名全球知名科學家警告,全球變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主要原因包括溫室氣體排放量創新高。
全球57名科學家參與的一項研究報告6月5日刊載在德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雜志上。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正以“記錄中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
據科技日報,由英國利茲大學牽頭編寫的第二份年度《全球氣候變化指標報告》顯示,在過去十年(2014年—2023年),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地表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已高出1.19℃,高于2013年—2022年(去年報告中所述)的1.14℃。這(zhe)份(fen)由50多(duo)名科(ke)學(xue)(xue)家撰寫(xie)的報告于5日發表在《地球(qiu)系統科(ke)學(xue)(xue)數據》雜志上。
僅2023年(nian)(nian)(nian)一年(nian)(nian)(nian),人類活動就導致地球(qiu)變暖1.3℃。這比在(zai)2023年(nian)(nian)(nian)經歷的氣(qi)溫(wen)升(sheng)高總量(liang)(1.43℃)要低,表明自(zi)然氣(qi)候變率,尤其(qi)是厄爾尼諾現象,是造(zao)成2023年(nian)(nian)(nian)創(chuang)紀錄(lu)氣(qi)溫(wen)的關(guan)鍵(jian)因素。
分析還顯示,剩余的碳預算只有2000億噸左右,大約相當于當前水平5年的總排放量。

圖片來源(yuan):網絡視頻(pin)截圖
報告稱(cheng),人類導致的氣(qi)候(hou)變暖(nuan)(nuan)正(zheng)在(zai)(zai)以(yi)前所(suo)未有的速度增長,在(zai)(zai)2014—2023年(nian)(nian)期間達到了每十年(nian)(nian)約(yue)0.26℃的水平。這一高變暖(nuan)(nuan)率是由兩個因素共同造成的:溫室氣(qi)體排(pai)放量(liang)持續居高不(bu)下,以(yi)及空氣(qi)質(zhi)量(liang)持續改善導致大氣(qi)中(zhong)人為引起的冷卻效應減弱(ruo)。
此外,溫(wen)室氣(qi)體排放(fang)水(shui)平(ping)(ping)高影響了地球能量平(ping)(ping)衡。海洋浮標(biao)和衛星正在(zai)跟蹤進入地球的(de)海洋、冰(bing)蓋(gai)、土壤和大氣(qi)中前所未有(you)的(de)熱流(liu),這股熱流(liu)比長期平(ping)(ping)均水(shui)平(ping)(ping)高出50%。
利(li)茲大學普(pu)里斯(si)特利(li)氣候未來中心主任教授皮爾斯(si)·福斯(si)特呼吁,將溫室氣體排(pai)放量迅(xun)速(su)減至凈零(ling),減緩全球變暖,別讓2023年世界(jie)經歷的(de)(de)野火、干旱、洪水和熱浪(lang)造成的(de)(de)破壞成為(wei)新常態。

圖(tu)片(pian)來源:網(wang)絡視(shi)頻(pin)截(jie)圖(tu)
據央視財經,當地(di)時間6月5日,聯合國秘書(shu)長古特雷(lei)斯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就世界環(huan)境日發表(biao)演講。
古特雷斯表示,地球正在向人類發出危險信號,而人類卻置之不理。在《巴黎協定》通過近十年后的今天,將長期全球變暖限制在1.5攝氏度的目標岌岌可危。從現在起到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要每年下降9%,才能使1.5攝氏度的限制仍有望實現。然而,排放情況正在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已經面臨1.5攝氏度的臨界值將被逾越的風險。古特雷斯說,如果1.5攝氏度的臨界值被逾越,將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威脅人類生存。
根據(ju)世界(jie)氣象組織5日發布的一(yi)份報告,未來(lai)五年(nian)內,全球年(nian)平均氣溫至少會(hui)有一(yi)年(nian)較工業化前(qian)水(shui)平升溫1.5攝氏(shi)度的可能性為80%;其間(jian)至少有一(yi)年(nian)將可能創下新的高溫紀(ji)錄(lu),超過目前(qian)最(zui)熱的2023年(nian)。
古特雷斯警告:“我們必須作出選擇。是(shi)創造(zao)推動氣候(hou)(hou)進步(bu)的臨界點,還是(shi)沖向墮入(ru)氣候(hou)(hou)災難的臨界點。當下(xia)就是(shi)我們直(zhi)面(mian)事實的關頭。”
每日(ri)經(jing)濟新聞綜合央(yang)視財經(jing)、科技日(ri)報(bao)、福(fu)建日(ri)報(bao)
封面圖片來源(yuan)::視頻(pin)截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jing)《每日經(jing)濟新聞(wen)》報(bao)社授權,嚴禁轉(zhuan)載或鏡像,違(wei)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te)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ru)您(nin)不希望作品出現(xian)在本站,可聯系(xi)我(wo)們要求(qiu)撤下(xia)您(nin)的作品。
歡迎(ying)關注(zhu)每日經濟(ji)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