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jing)濟新聞 2025-11-14 17:40:58
中(zhong)(zhong)國財(cai)政(zheng)科(ke)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楊志勇表示,“十(shi)五五”期間(jian)要(yao)(yao)優化(hua)央地關(guan)系,加強中(zhong)(zhong)央事權等(deng)(deng);債務(wu)管理要(yao)(yao)落實(shi)化(hua)債方案,增強主動性;保持合理宏觀稅負(fu),深化(hua)稅制改(gai)革;零基預(yu)算改(gai)革雖遇(yu)難點(dian)但(dan)已顯成(cheng)效。“十(shi)五五”時期是關(guan)鍵,要(yao)(yao)發揮(hui)積極財(cai)政(zheng)政(zheng)策(ce)作用,精準促(cu)進(jin)有(you)效需求擴大(da)等(deng)(deng),有(you)力(li)支持科(ke)技自(zi)立自(zi)強等(deng)(deng),大(da)力(li)促(cu)進(jin)就業等(deng)(deng),為積極財(cai)政(zheng)政(zheng)策(ce)實(shi)施創造(zao)好環境。
每(mei)經記(ji)者|石雨(yu)昕 每(mei)經編(bian)輯(ji)|張(zhang)益銘

日前,《中(zhong)共(gong)中(zhong)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she)會(hui)發展(zhan)第(di)十五(wu)(wu)個(ge)五(wu)(wu)年規(gui)劃的建議》(以(yi)下(xia)簡稱《建議》)全文公開。其中(zhong)對財(cai)政工作(zuo)作(zuo)出的總體部(bu)署,與(yu)“十四五(wu)(wu)”規(gui)劃建議中(zhong)“建立現(xian)代財(cai)稅(shui)體制”不同,“十五(wu)(wu)五(wu)(wu)”規(gui)劃建議明(ming)確“發揮積(ji)極財(cai)政政策(ce)作(zuo)用,增強財(cai)政可(ke)持續(xu)性”。
與“十四五(wu)”相比,“十五(wu)五(wu)”時(shi)期(qi)財(cai)(cai)政(zheng)工(gong)作重點(dian)有哪些變化(hua)?未(wei)來五(wu)年財(cai)(cai)政(zheng)政(zheng)策將怎樣積極有為推動經(jing)濟質效提升(sheng)?圍繞這些問題,中國(guo)財(cai)(cai)政(zheng)科學研(yan)究院黨(dang)委書記、院長楊志勇接受(shou)了《每日(ri)經(jing)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
NBD:《建議》明確,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重。增加地方自主財力。在土地財政依賴持續減弱的背景下,展望“十五五”,如何優化央地關系,有哪些具體舉措?
楊志勇:隨著土地出讓金收入的下滑,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度已經下降。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如何籌集到更充分的財力,是規范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需要面對的問題。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重,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是優化央地關系的重要舉措。
應該看到,中(zhong)央財政對地方的(de)轉(zhuan)移支(zhi)付預算已(yi)經連(lian)續3年超過10萬億(yi)元。2025年,轉(zhuan)移支(zhi)付預算規(gui)模(mo)已(yi)經超過中(zhong)央財政本級(ji)收入(ru),這(zhe)體現了中(zhong)央財政的(de)擔當。可以說,中央財政在增加地方自主財力上已經很努力了。

黨的(de)二(er)十屆三(san)中(zhong)全會對(dui)央地(di)財政(zheng)關系改革已經作了明確的(de)部署(shu),四中(zhong)全會繼(ji)續對(dui)“十五五”期間的(de)工作提出(chu)建議,這是做好(hao)央地(di)財政(zheng)關系工作的(de)重要(yao)遵循。
“十五五”期間,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數字化、信息化的加深,中央和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安排要適應這些變化,從而更有效地履行政府職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適當加強(qiang)中(zhong)央(yang)(yang)事權(quan)、提高中(zhong)央(yang)(yang)支出(chu)占(zhan)比,是(shi)針對現實問題(ti)提出(chu)的。同時,中央本級財政支出占比不到15%,低于世界主要國家水平,也說明這么做,是符合央地財政關系規律的。
“十五五”期間,讓(rang)各級政府(fu)事權、支(zhi)出責任和財權、財力(li)更加匹配,當是改革的努力方向。地方有錢能辦事,有錢同時受到約束,形成更加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實現央地財政關系的合理化和規范化,更好地促進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發揮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
NBD:《建議》明確,加快構建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長效機制。日前,財政部正式設立債務管理司。基于此,在您看來,“十五五”期間債務管理工作有哪些重點?
楊志勇:要落實好一攬子化債方案,解決好存量債務問題。地方政府(fu)存量隱性(xing)債(zhai)務的置換要(yao)落實到位,同(tong)時要(yao)遏制新增隱性(xing)債(zhai)務的出(chu)現,對違規舉債(zhai)化債(zhai)的要(yao)嚴懲。
一方面,地方政府債務信息要透明,這是做好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基礎工作。另一方面,要增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主動性,債務規模的設定要考慮(lv)到債務(wu)的可持續性,債務融資成本的確定要與市場資金成本相對應,要盡可(ke)能降低(di)利息成本。政府債務融資,要綜合考慮政府資產,特別是負債所形成的資產等因素。債務不是洪水猛獸,債務融資讓人們提前享受到未來才可能享受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讓生產條件更加優越,讓營商環境更加適宜,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同時,我(wo)們(men)也要(yao)認識到,多年(nian)形成的(de)債(zhai)(zhai)務不可能集(ji)中在一年(nian)或(huo)短短數年(nian)就能償還(huan)。要(yao)順(shun)應(ying)債(zhai)(zhai)務管理(li)規律,按照加(jia)(jia)快(kuai)構(gou)建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ying)的(de)政府(fu)(fu)債(zhai)(zhai)務管理(li)長效機制(zhi)的(de)要(yao)求(qiu),讓政府(fu)(fu)債(zhai)(zhai)務管理(li)更(geng)加(jia)(jia)透明,債(zhai)(zhai)務融資決策更(geng)加(jia)(jia)科學,債(zhai)(zhai)務規模和結構(gou)更(geng)加(jia)(jia)優(you)化,讓政府(fu)(fu)債(zhai)(zhai)務更(geng)具(ju)有可持(chi)續性,與高質量發展的(de)要(yao)求(qiu)更(geng)加(jia)(jia)適應(ying)。
此外,要促進融資平臺改革轉(zhuan)型(xing),不(bu)能把企(qi)業債(zhai)務(wu)簡單地轉(zhuan)嫁到地方政府(fu)頭上。企業作為獨立法人,有自己的資產,要創造條件,加快融資平臺公司轉型。
NBD:關于宏觀稅負的提法,過去較為常見的表述是“穩定宏觀稅負”,而《建議》明確保持合理的宏觀稅負水平。在您看來,宏觀稅負提法變化有哪些原因?宏觀稅負與微觀經營主體關系緊密,要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
楊志勇:保持合理的宏觀稅負水平,就是要讓(rang)宏(hong)觀稅(shui)負水平合理(li)。宏觀稅負水平的合理與否,要與財政支出結合起來看待。2017年以來,宏觀稅負水平持續下降,2024年稅收收入占GDP(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不足13%,而與此同時,財政支出壓力較大,顯然這樣的宏觀稅負水平是不夠合理的,是不利于高質量發展的。
宏觀稅負具體落在微觀主體上,微觀主體的(de)應納(na)稅額要與納(na)稅能(neng)力相適(shi)應。現實中,納稅能力強的所納稅額與其能力如存在不相稱的情形,就是改革應該努力改變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濟結構在不斷優化中,新稅源持續出現,要讓新的潛在稅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稅收收入。這需要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加強相應的稅收征管。

“十五五”期間,稅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向著健全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這一目標前進。規范稅收優惠政策,是要讓稅收優惠政策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稅收優惠政策的運用要考慮政策效果,如果短(duan)期(qi)政策長(chang)期(qi)化(hua),優惠政策的效果就(jiu)會打折扣,甚至產生副作用。不合理的稅收優惠政策還可能妨礙市場競爭,影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發揮,影響市場統一。完善直接稅體系,健全經營所得、資本所得、財產所得稅收政策,可以更好地促進社會公平。
NBD:今年“零基預算改革”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同時也納?“十五五”規劃建議,在你看來,零基預算改革為何如此重要?當前改革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難點?
楊志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深化零基預算改革試點已經在全國各地展開,中央層面已經有包括財政部在內的16個部門進行試點,試點面還在擴大。零基預算改革,將有力打破支出固化格局,促進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讓財政資金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
零基(ji)預(yu)算改(gai)革(ge)(ge)是調整(zheng)利益(yi)的(de)改(gai)革(ge)(ge),改(gai)革(ge)(ge)中遇到(dao)困(kun)難(nan)是很(hen)正常的(de)。只要按(an)照進(jin)一(yi)步全(quan)面深化改(gai)革(ge)(ge)的(de)要求(qiu)去做(zuo),改(gai)革(ge)(ge)的(de)困(kun)難(nan)就完全(quan)能(neng)夠克(ke)服。
一方面,對于零基預算改革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統一。零基預算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預算編制方法。基數在預算編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深化(hua)零基預算改革,是對不合理的支(zhi)(zhi)出基數的改變(bian),讓支(zhi)(zhi)出回歸合理。隨著實際支出數額日趨合理,預算編制并不見得一切都從零開始。因此,零基預算改(gai)革(ge)的(de)作用需要結合不(bu)同的(de)改(gai)革(ge)時(shi)間段進行評估(gu)。但就目前而言,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在推動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提高財政資金效率上的作用已經顯現。有的地方通過深化零基預算改革,集中了更多資金,用于科技創新,讓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有的地方通過建立健全支出標準體系,節約了財政資金,大大提高了財政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地方在推進零基預算改革中,遇到了一(yi)些(xie)與(yu)經濟(ji)增長、財政收入等掛鉤的法定支出(chu)削(xue)減難(nan)題(ti)。若繼續按照原先的要求進行支出,會造成財政資金浪費或效率低下,但完全改變,又會與其他法律法規沖突。因此,如何按照實事求是的精神,讓預算支出安排更加科學合理,仍是難題。
零基預算改革難,但只要高度重視,并采取科學的方法,改革完全可以取得成功。有(you)的(de)地(di)方(fang)主要領導高度重(zhong)視零基(ji)預算改革,“掛帥”又“出征”,已經取(qu)得了(le)很好的(de)效果。有(you)的(de)地(di)方(fang)在成本預算績效管理上取(qu)得了(le)很好的(de)成績。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是財政科學管理試點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全國已有12個地方在開展財政科學管理試點。沒有開展試點的地方,也在不同程度上進行相關的改革。不同地方的改革經驗,可以相互借鑒,讓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更順利進行,并達到預期效果。
NBD:綜合來看,《建議》明確要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在您看來,這是出于哪些考慮因素?財政政策有哪些發?空間?
楊志勇:首先需要找到“十五五”時期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坐標定位。“十五五”之后的五年,即到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因此,“十五五”時期是打基礎的五年,是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要(yao)鞏固拓展優(you)勢、破除瓶頸制約、補強短板弱項,在激烈(lie)國際(ji)競爭中(zhong)贏得戰略主動,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復(fu)興號動車組(zu)經過大(da)橋 圖(tu)片來源:新華社
同時,我們也(ye)要(yao)認識到,“十(shi)五五”時期我國(guo)(guo)(guo)發展(zhan)環境面臨深(shen)刻復(fu)雜(za)變化。大國(guo)(guo)(guo)博弈更(geng)加(jia)復(fu)雜(za)激烈,國(guo)(guo)(guo)際經濟(ji)貿易秩序遇(yu)到嚴峻挑戰,世界經濟(ji)增長(chang)動能不足,我國(guo)(guo)(guo)發展(zhan)受到國(guo)(guo)(guo)際形勢演變的深(shen)刻影(ying)響,戰略機遇(yu)和(he)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nan)預料因素(su)增多。
對(dui)此,需要堅定信(xin)心,我(wo)國經(jing)濟長期向好的(de)(de)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shi)沒有(you)變,同時要對(dui)存在的(de)(de)發展不(bu)平衡不(bu)充(chong)分問題(ti)有(you)清醒的(de)(de)認識,要有(you)科學的(de)(de)政策選擇。
展望“十五五”,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要更精(jing)準地促(cu)進有(you)效(xiao)需求的擴大,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有力有效地消除國內大循環存在的卡點堵點;要更(geng)有力地(di)支持高水平科技自(zi)立自(zi)強,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要(yao)大(da)力支持農業(ye)農村現(xian)代化,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更大進展;要大(da)力促(cu)進高(gao)質量就業,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要(yao)適應(ying)人口結構變化,采取更有針對性的財政政策措施;要在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化解上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實施創造更好環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ji)新聞》報(bao)社(she)授(shou)權,嚴禁轉載或鏡像(xiang),違者必(bi)究。
讀者(zhe)熱線:4008890008
特(te)別(bie)提(ti)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qu)稿酬(chou)。如您不希望作(zuo)品出現在本(ben)站,可(ke)聯系我們(men)要求撤下您的作(zuo)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