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 23:26:29
活動吸引了來(lai)自中(zhong)國香(xiang)港和(he)成都體育(yu)產業(ye)的50余位企業(ye)代表、專家學者及行業(ye)領袖(xiu)齊聚一堂(tang),圍繞體育(yu)產業(ye)如何促進城市發展、加強跨地區合作(zuo)等議題(ti)展開深度交流。
每經智庫研究員 劉旻(min)旸 每經編(bian)輯|劉艷美(mei)
在人類豐富多彩的文化與活動中,體育運動無疑是其中最能跨越國界、種族和文化的。體育運動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連接世界各地的橋梁,被譽為“人類的共同語言”。2025年6月20日下午,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每經智庫香港(gang)中心承辦,成都市體育總會、香(xiang)港商報、共佳品創支持的“全球聯動·產業互動”體育產業國際沙龍(以下簡稱“體育沙龍”)在中國香港舉行。活動吸引了來自中國香港(gang)和成都體育產業的50余位企業代表、專家學者及行業領袖齊聚一堂,圍繞體(ti)育產業如何促進城市發展、加強(qiang)跨地(di)區(qu)合(he)作等議題展開深度交流。

作為國際體育企業的代表,來自中國香(xiang)(xiang)港(gang)啟德體育園的營運總監貝迪宏重點對啟德體育園——這一香(xiang)港(gang)城市史上最大體育基建項目的設計理念與運營模式進行了介紹。他表示:“啟德體育園不僅是第十五屆全運會香港賽區的主會場,更成為香(xiang)(xiang)港體育與娛樂的新地標,未來將通過舉辦國際賽事和大型文體活動,進一步提升香港的國際影響力。”國際知名體育建筑設計公司博普樂思高級經理馬以實則分享了該公司在全球體育場館設計領域的領先經驗,并特別展示了香(xiang)港啟德(de)體育園的設計如(ru)何融(rong)合本地(di)文化(hua)與國際化(hua)元(yuan)素。


成都近年來在體育產業尤其是大型國際賽事方面建樹頗豐,相繼舉辦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2024年羽毛球湯尤杯、2024年國際乒聯混合團體世界杯等多個國際頂級體育大賽,并即將于8月迎來第12屆世界運動會(以下簡稱“成都世(shi)運(yun)會”)。此次活動特別設置了“世運合作伙伴分享”,邀請成都世運會官方合作伙伴——吉利控股集團對“體育賽事如何賦能城市品牌建設”進行分享。該集團品牌策略負責人范麗麗表示:“世(shi)運會不僅是競技的舞臺,更是展示城市文化與創新能力的窗口。吉利希望通過體育營銷,推動成都乃至中國體育產業的國際化進程。”此外,來自中國歷史上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電競企業——成都的AG電子競技俱樂部全球首席運營官陳龍盛展示了俱樂部在電競領域的全球化布局,強調電競產業對城市年輕化與數字經濟的推動作用,并提到了成都在近日發布的《2024年全球電競運動行業發展報告》中,位列中國城市第四、全球城市第九,充分體現了成都在電競運動方面的發展成果。在如何促進全民運動、社區運動發展方面,成都快樂運動體育發展集團董事長周莉詳細介紹了該集團的“快樂運動中國計劃”,分享如何通過智慧足球公園等項目,將國際先進體育理念引入中國社區,助力全民健身事業發展。

在圓桌對話環節,多位國際體育產業專家圍繞“如何通過國際賽事進一步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體育該如何鏈接城市、消費與生活”等話題展開深入討論。廣州體育學院教授曾文莉、中國香港新興運動協會會長黎廣業、勁浪體育集團董事周奕橋等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體育產業已成為推動城市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新引擎。體育不僅是競技,更是一種軟實力。通過賽事和場館建設,城市可以提升國際知名度,同時帶動旅游、消費等關聯產業。而新興運動的普及能夠打破傳統體育的邊界,為城市注入活力,香港和成都可以在此領域加強合作。
體育沙龍的成功舉辦,不僅為中國香港與成(cheng)都的(de)(de)(de)體(ti)育(yu)產(chan)業(ye)搭建了一個高水平的(de)(de)(de)國際化交(jiao)流(liu)合作平臺,也為全(quan)(quan)球(qiu)(qiu)體(ti)育(yu)產(chan)業(ye)的(de)(de)(de)發展(zhan)提(ti)供了新思(si)路。本次活(huo)動(dong)的(de)(de)(de)成(cheng)功舉(ju)行(xing),也標志(zhi)著“全(quan)(quan)球(qiu)(qiu)聯動(dong)·產(chan)業(ye)互動(dong)”系列國際沙龍圓滿收官。主(zhu)辦方表示(shi),未來將繼續舉(ju)辦類似的(de)(de)(de)高端對話(hua)(hua)活(huo)動(dong),推動(dong)成(cheng)都不同產(chan)業(ye)與全(quan)(quan)球(qiu)(qiu)的(de)(de)(de)對話(hua)(hua)交(jiao)流(liu),攜手促進行(xing)業(ye)的(de)(de)(de)創新發展(zhan)。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she)授權,嚴禁轉載(zai)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te)別(bie)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gao)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chu)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xia)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ji)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