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5 23:01:31
6月25日,云深處科技(ji)創始人朱(zhu)秋(qiu)國(guo)(guo)在夏季達沃(wo)斯論(lun)壇上接受每經記者采訪(fang)時表示,憑(ping)借(jie)供應鏈優勢,中(zhong)國(guo)(guo)機器人公司的(de)(de)成本僅為(wei)國(guo)(guo)際(ji)巨頭(tou)的(de)(de)1/3到1/2,同時,借(jie)助AI技(ji)術(shu)(shu),縮小了(le)與國(guo)(guo)際(ji)巨頭(tou)的(de)(de)技(ji)術(shu)(shu)差距(ju)。朱(zhu)秋(qiu)國(guo)(guo)認為(wei),AI具身化(hua)技(ji)術(shu)(shu)需循序漸(jian)進,突破移動和(he)操(cao)作兩大方(fang)向。此(ci)外,他強調技(ji)術(shu)(shu)發展需平衡(heng)責任(ren)邊界,遵循機器人倫(lun)理規(gui)范,構建安全可控的(de)(de)人機協作模式。
每經記(ji)者|孫宇婷 每經編輯|蘭素英
“遠上寒(han)山(shan)石徑斜(xie),白云深(shen)(shen)處(chu)(chu)有人家(jia)”——出自唐代詩人杜(du)牧(mu)《山(shan)行》中的這句詩,正是(shi)“杭州云深(shen)(shen)處(chu)(chu)科技(ji)有限公(gong)司(以下簡稱(cheng)“云深(shen)(shen)處(chu)(chu)科技(ji)”)名字(zi)的由(you)來,也寓示著(zhu)其在機器人領域的探索之路(lu)。
6月25日(ri),在(zai)世界(jie)經(jing)濟論壇(tan)第十六屆新(xin)領軍者年會(又稱(cheng)“夏(xia)季達沃(wo)斯論壇(tan)”)上,杭州(zhou)“六小龍”成員之(zhi)一云深處科技(ji)的創(chuang)始人(ren)朱秋國接受了《每(mei)日(ri)經(jing)濟新(xin)聞》記者(以下簡稱(cheng)“NBD”)的采訪(fang)。
達沃斯論壇會后,首次參會的(de)朱秋國被現場(chang)媒體團(tuan)團(tuan)圍住,他(ta)坦言,今年以來(lai),公司獲得(de)了前所未有(you)的(de)關注(zhu)。
朱秋國告訴每經記者,憑借供應鏈優勢,中國的機器人成本僅為國際巨頭的1/3到1/2。“通過AI數據(ju)驅動技術,現階段(duan)部分技術已經縮小差(cha)距。在AI融合(he)應用方面,中國(guo)企(qi)業展(zhan)現出(chu)創新優勢(shi),這將成為未來競爭的關鍵。”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孫(sun)宇婷(ting)攝(she)
NBD:云深處科技去年發布了第一代人形機器人Dr.01,從機器狗到人形機器人,技術難點有哪些不同?
朱秋國:說實(shi)話(hua),當初選(xuan)擇機器(qi)(qi)狗(gou)(gou)領域是比較冷(leng)門(men)的。一方面基礎技術(shu)不成熟,另一方面應用(yong)場(chang)景(jing)(jing)也不明確。但我們堅信,機器(qi)(qi)狗(gou)(gou)在移(yi)動能力和通過性(xing)方面具有獨(du)特優勢,所以堅持了下來。從(cong)2017年創立到真正(zheng)落地應用(yong),我們花(hua)了5到6年時間(jian)探索應用(yong)場(chang)景(jing)(jing),直到2020年才明確聚(ju)焦在電力巡檢(jian)等危險(xian)、重復性(xing)工作(zuo)場(chang)景(jing)(jing)。
其(qi)實(shi),機(ji)器狗(gou)和人形機(ji)器人的技術(shu)重點很不同(tong)。機(ji)器狗(gou)主要解決(jue)移(yi)動問題,在機(ji)器狗(gou)研發(fa)方面,我們投入(ru)了(le)大量(liang)精力(li)解決(jue)智(zhi)能通行(xing)問題,目前已經突破了(le)一些核心技術(shu),正在將這些能力(li)逐步(bu)移(yi)植到(dao)產品(pin)中進行(xing)驗證(zheng)。
人形機器人的技術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從日本ASIMO機器(qi)人到(dao)現在的特斯拉人形機器(qi)人,雖然(ran)進(jin)步明顯,但(dan)實際(ji)成熟時間(jian)可能比大家預期的要長(chang)。
NBD:您如何看待AI大模型(如ChatGPT)與具身智能(Embodied AI)結合的趨勢?云深處科技是否在探索AI+機器人協同的新模式?
朱秋國:AI具身化技術的突破主要體現在兩大方向:首先是移動能力,現代機器(qi)人已具備出色(se)的環境適應(ying)能(neng)力。以(yi)救援機器(qi)人為例,它們不(bu)僅運動性能(neng)強(qiang)大,還能(neng)通過智能(neng)感知和導航系統完成復雜任務,比如在地震廢墟(xu)中自主(zhu)行動。
其次是操作能力,這是人形機器人面臨的(de)最大挑戰。要讓機器人像(xiang)人類一樣靈(ling)巧地使用雙手完(wan)成精細(xi)操作,需(xu)要突破(po)性的(de)技術創新。我們正在探索將多種技術方案相(xiang)結合,通(tong)過持續的(de)技術迭代來(lai)突破(po)這些瓶頸。
我們提出(chu)的(de)產品模型更(geng)多是(shi)(shi)一種探索性嘗試。在交(jiao)(jiao)互設計上(shang),機器人需(xu)要具備(bei)(bei)自主決策能(neng)力,能(neng)夠根據環境(jing)變化選(xuan)擇合適的(de)交(jiao)(jiao)互方式。這(zhe)要求系統具備(bei)(bei)強大的(de)知(zhi)識支持(chi)能(neng)力,這(zhe)也是(shi)(shi)當前技術(shu)研(yan)發(fa)的(de)重點方向。
總體而言,AI具身化技術的發展需要循序漸進,每個技術模塊都需要持續優化,這是一個需要系統性推進的工程。
云深處科技(ji)機器狗 圖片來(lai)源:云深處科技(ji)網站截圖
NBD:高工機器人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增速超70%,但滲透率仍較低。您認為行業何時能迎來類似“iPhone時刻”的規模化拐點?關鍵驅動因素是什么?
朱秋國:雖然機器(qi)狗(gou)在巡檢等(deng)領域已被接受,但滲(shen)透(tou)率還很低(di)。工業場景應用需(xu)要(yao)謹慎推(tui)進,我(wo)們正與中(zhong)國移動等(deng)企(qi)業合作探索機器(qi)人(ren)與AI結合的新模式。
要實現規模化突破,關鍵在于提升具身智能能力,將AI能力真正賦能給物理實體機器人。如果(guo)這方面取(qu)得突(tu)破(po),憑借中國強大的(de)產業鏈優勢,我(wo)們完全(quan)可(ke)能制造出高性價比(bi)的(de)智(zhi)能機器(qi)人。
NBD:波士頓動力等國際巨頭長期主導機器人市場,云深處科技如何在全球競爭中形成差異化優勢?您認為中國企業在哪些方面可以超越海外同行?
朱秋國:客觀來說,我們最大的優勢在于成本控制。得益于中國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同樣性能的機器狗產品,我們的成本可以控制在波士頓動力的1/3到1/2之間。這個成本(ben)優勢是非常具(ju)有市場競爭力的。
但坦白說,在技術層面(mian),我們(men)要向波士頓動(dong)力致(zhi)敬。作為行業先驅,他們(men)在基于模型的控(kong)制方法上(shang)曾(ceng)經(jing)是(shi)“天下無敵(di)”的,特別(bie)是(shi)在運動(dong)控(kong)制領(ling)域,早期的技術差(cha)距(ju)確實(shi)存在。但近年來,通過(guo)采用數據驅動(dong)的AI訓練方法,這(zhe)個技術鴻溝(gou)已經(jing)基本被彌平。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與波士頓動力走的是不同的技術路線。不能說我們已經超越,但在某些應用場景下,我們的解決方案確實展現出獨特的優勢。特別是在AI能力與機器人技術的融合應用方面,中國企業的創新速度是有目共睹的。未來競爭的關鍵,可能就在于誰能更快更好地實現AI技術與機器人產品的深度融合。
NBD:在追求強大通用AI的同時,如何平衡技術發展與責任邊界?
朱秋國:我認為,雖然大家都在追求更強大的通用AI,但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現有技術仍存在局限性。(如果因對技(ji)術(shu)過(guo)度信(xin)任(ren)(ren)而出了(le)問題,)無(wu)論是(shi)用戶還(huan)是(shi)廠商,都需要承擔(dan)相應(ying)的責任(ren)(ren)。很多用戶由于不了(le)解技(ji)術(shu)原理,可能(neng)會過(guo)度信(xin)任(ren)(ren)系統功能(neng),比如認為(wei)智駕(jia)完(wan)全可靠,但(dan)實際上任(ren)(ren)何無(wu)人(ren)系統都有(you)其技(ji)術(shu)邊(bian)界和(he)使(shi)用限制。
我們經常看(kan)到一些技術被過度(du)宣傳和(he)美化,這容易讓用(yong)戶產生不(bu)切(qie)實(shi)際(ji)的(de)期望。作為業(ye)內人(ren)士,我們必須以更負責任的(de)態度(du)來傳遞(di)技術信息(xi),既要(yao)展現技術進步,也要(yao)明(ming)確說明(ming)其局限(xian)性(xing)。我們不(bu)能無限(xian)夸大技術能力,而(er)應該實(shi)事(shi)求是地告知(zhi)(zhi)公(gong)眾可能存在的(de)風險(xian)和(he)注意事(shi)項(xiang)。只有這樣,才能幫助(zhu)用(yong)戶建立正確的(de)技術認知(zhi)(zhi),避免因誤解而(er)導(dao)致(zhi)的(de)悲劇發生。
NBD:隨著機器人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我們該如何建立完善的機器人倫理規范?
朱秋國:這確實需要重點關注(zhu)。目(mu)前(qian)(qian)業內普遍遵循(科幻大師)艾薩克·阿(a)西(xi)莫夫提出的“機(ji)(ji)器(qi)人(ren)(ren)三(san)定律(lv)”作為基礎倫理框架:第(di)一,機(ji)(ji)器(qi)人(ren)(ren)不(bu)得傷害人(ren)(ren)類,或(huo)坐視人(ren)(ren)類受到傷害;第(di)二,在(zai)不(bu)違(wei)背(bei)第(di)一定律(lv)前(qian)(qian)提下(xia),機(ji)(ji)器(qi)人(ren)(ren)必須服(fu)從人(ren)(ren)類命令;第(di)三(san),在(zai)不(bu)違(wei)背(bei)前(qian)(qian)兩個定律(lv)前(qian)(qian)提下(xia),機(ji)(ji)器(qi)人(ren)(ren)要保護自身存在(zai)。
我們要建立(li)牢固的(de)安全防(fang)(fang)護欄,防(fang)(fang)止機器人突破倫理邊界。
NBD:人類與機器人的關系將如何演變?特別是在機器人可能發展出自主意識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構建安全可控的人機協作模式?
朱秋國:初期階段,機(ji)器(qi)人主要作為勞動者(zhe),但隨著其智(zhi)能(neng)和(he)情緒能(neng)力的(de)發(fa)展,人類擔(dan)心它們可能(neng)產(chan)生自(zi)我意識,引發(fa)沖突。技術會不斷進步,人類對(dui)機(ji)器(qi)的(de)依賴度可能(neng)增加,但關鍵在于平衡。
在技術進步的同時,需要確保安全性和可控性,避免完全讓機器主導。未來可能會形成人機協作的社會模式,最終目標是讓機器人和人類在同一個社區中和諧共處,因此需要解決信任和安全問題。
封面圖(tu)片來源:圖(tu)片來源:每經記者(zhe) 孫(sun)宇婷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ji)新(xin)聞(wen)》報社授權,嚴禁(jin)轉載(zai)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du)者熱線(xian):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suo)取稿酬。如(ru)您(nin)(nin)不希望作品出(chu)現在(zai)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nin)(nin)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ri)經濟新(xin)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