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jing)濟新聞 2025-10-31 00:35:35
每經編(bian)輯(ji)|陳柯名
近日,廣(guang)東證監(jian)局披(pi)露(lu)的一則(ze)行政處罰決定(ding)書,直指兩位(wei)從事期貨(huo)市場(chang)信(xin)息報(bao)道的工作人(ren)員(yuan)出現編造、傳播(bo)虛假信(xin)息和從事與其工作職責發生利益沖突的期貨(huo)交(jiao)易兩大違法行為,合計罰沒26.18萬(wan)元。

《期貨和衍生品法》在2022年出(chu)臺,其(qi)中明確指出(chu),各種(zhong)傳播媒介(jie)傳播期貨市場(chang)和衍(yan)生(sheng)品市場(chang)信息應當(dang)真(zhen)實、客觀,禁止(zhi)誤導,并且相關工作人員(yuan)不(bu)得(de)從(cong)事利(li)益沖(chong)突的期貨交易和衍(yan)生(sheng)品交易及相關活動。

根據(ju)處罰決定書,方某喆和鄭某強兩位“90后”的(de)當事人,均為從事期貨市場信息報道的(de)工作人員。
2023年11月28日,2位人員在其任職企業網站、手機APP發(fa)布快訊(xun),內(nei)容(rong)涉及某(mou)公司碳酸鋰放(fang)貨情(qing)況,相關信息發(fa)布后(hou)被多家媒體轉(zhuan)載。2023年12月1日,上述信息被(bei)撤回。
廣東證監局表(biao)示,經查,上述信息(xi)發布時,相關公司并未制(zhi)定具體的(de)放貨計劃,放貨量和放貨時間尚不明(ming)確。方某(mou)喆、鄭某(mou)強編(bian)造(zao)、傳播(bo)的(de)案涉信息(xi)為不實信息(xi),擾亂了期貨市場(chang)秩序。
但(dan)方某喆(zhe)、鄭(zheng)某強在上述行為中沒有(you)違法所得。

真正(zheng)的違法所(suo)得(de),是在他們自身的期貨(huo)交(jiao)易行(xing)為中。前(qian)述(shu)(shu)決定書提及(ji),2位當(dang)事人在前(qian)述(shu)(shu)案(an)涉虛(xu)假信息發布當(dang)日(ri)即2023年(nian)11月28日(ri),均存(cun)在對碳酸鋰期貨(huo)合(he)約先賣出開倉(cang)(cang)后買入平倉(cang)(cang)的交(jiao)易行(xing)為,分別盈利9600元、12150元。
這也與當天行情方向相配合,Wind數據(ju)顯示,2023年11月28日,碳酸鋰主(zhu)力合約續(xu)跌4.91%,連(lian)續(xu)兩日領跌國內商品(pin)期貨市場。

由(you)此,廣東證監局表示,方(fang)某喆、鄭某強在(zai)收集、傳(chuan)播(bo)期(qi)貨(huo)市場相關(guan)信息過(guo)程中,買賣與所傳(chuan)播(bo)市場信息相關(guan)聯的(de)期(qi)貨(huo)標的(de),從事(shi)了與工作職責發生利(li)益(yi)沖突的(de)期(qi)貨(huo)交(jiao)易活(huo)動。
上述有關違法事實,有相(xiang)關公司生(sheng)產銷售計劃(hua)材料(liao)、情(qing)況說明、相(xiang)關期貨賬(zhang)戶資(zi)料(liao)及交易明細、詢問筆錄等(deng)證據證明,足以認定。
上(shang)述兩(liang)項違(wei)法(fa)行(xing)為(wei),分別(bie)違(wei)反了(le)《期貨和衍生品(pin)法(fa)》第十六條(tiao)第一款、第三款規(gui)定。

廣東證監局表(biao)示,根據(ju)當(dang)事人(ren)違(wei)法(fa)行為的事實(shi)、性(xing)質、情節、社(she)會危害程度以及(ji)當(dang)事人(ren)在共同實(shi)施違(wei)法(fa)行為中發揮的作(zuo)用,依據(ju)《期貨和衍生品(pin)法(fa)》第一(yi)百二(er)十七條第一(yi)款、第三(san)款的規定,對兩人(ren)合計罰沒26.18萬元(yuan)。
其中,就編造(zao)、傳播虛假信息的行為,兩人合計被罰(fa)20萬元(yuan),其中方(fang)某(mou)喆承(cheng)擔12萬元(yuan)罰(fa)款,鄭某(mou)強承(cheng)擔8萬元(yuan)罰(fa)款。
而針對從事與其(qi)工作職責發生利益沖突(tu)的期貨交易的行(xing)為,兩人的違法所(suo)得均被沒收,同時被分別罰2萬元(yuan)。

廣東證(zheng)監局(ju)還(huan)表示,上(shang)述(shu)當事(shi)人應自(zi)收到(dao)本處(chu)罰(fa)決定(ding)書之日起15日內(nei),將罰(fa)沒款直接匯交國庫(ku)。當事(shi)人如果對(dui)該處(chu)罰(fa)決定(ding)不(bu)服,可在收到(dao)處(chu)罰(fa)決定(ding)書之日起60日內(nei)向證(zheng)監會申請行(xing)政復議。復議和訴訟期間,上(shang)述(shu)決定(ding)不(bu)停止執行(xing)。
據媒體披露,結合公開報(bao)道,此(ci)次罰單(dan)涉及的或(huo)是(shi)上海鋼聯旗下品牌我(wo)的鋼鐵網,兩位當事(shi)人或此前就職于該企業(ye)新(xin)能源(yuan)事(shi)業(ye)部,最近(jin)2個月有相關(guan)報道披(pi)露(lu)。
編輯|陳柯名 杜恒峰(feng)
校(xiao)對(dui)|金冥羽(yu)?
封面圖來源: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公(gong)開(kai)消息(xi)、財聯(lian)社(she)(記者?周曉(xiao)雅(ya))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wei)經(jing)《每日經(jing)濟新聞》報(bao)社授(shou)權,嚴禁轉(zhuan)載或鏡像,違者必(bi)究。
讀者(zhe)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gao)酬。如您(nin)不希(xi)望作品出(chu)現(xian)在(zai)本(ben)站,可(ke)聯系我(wo)們要求撤(che)下您(nin)的(de)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